螳螂是一种昆虫,具有以下特点:
外形特征
体型:中型或较大,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,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。
颜色:身体以绿色、褐色为主,也有花斑的种类。
头部:呈扇形,较小,复眼大而透亮,以黄绿色为主。
前肢:具有两把“大刀”,即前肢,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,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。
后足:基部具有听器。
分布范围
螳螂广布世界各地,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。
除极地外,几乎无处不在。
生物学特性
生活周期: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,一生中经过卵、若虫、成虫三个发育阶段,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。
若虫期:脱皮7~11次,经8~12龄后到达成虫期。
食性:螳螂是肉食性昆虫,以小型昆虫为食,例如蚂蚁、蝉。
繁殖:雌螳螂在与雄螳螂交配后会将其吃掉,并将卵产在树枝表面,卵鞘中药称“桑螵蛸”或“螵蛸”。
行为习性
趋光性:在夏季,城市的路灯下,经常能见到螳螂,因为它们具有趋光性。
捕食行为:螳螂行动安静、迅速,对敌人凶狠,捕食时毫不留情。
保护色与拟态:螳螂有保护色,有的并有拟态,如拟态成花、叶、水滴等,以此迷惑猎物或躲避天敌。
其他特点
古代象征:古代螳螂一直被认为是勇敢、忠心耿直的化身,常在诗文中被比作勇士。
建筑巢穴:雌螳螂会建造精美的巢穴,并将卵产在树枝表面或固定的洞里。
综上所述,螳螂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,具有独特的外形和行为特征,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,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。